儿童文学作家王岚:前几天读了饶恕写的一篇关于本地华人孩子说中国留学生“太亚洲了”的文章,我想她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应该和三月初滑铁卢大学大四CS专业的一名男生跳楼身忙有关。
而我这两年一直和我在滑铁卢大学上学的孩子一起居住在这个城市。是的,我跟随两个孩子来滑铁卢的举动就非常“亚洲”。已移民加拿大三十多年的亲戚曾经批评我,孩子这么大还要去“陪读”。在他们眼里,我简直就是十恶不赦的“中国家长”的典型。
可是,我的丈夫在上海工作,两个孩子来了滑铁卢,我一个人留在温哥华做忠犬看家吗? 而且三个人一起生活的各类开销支出更低。看来,我们这样的年龄要去“亚洲化”也真的不容易呢。
受饶恕的启发,这几天,我也特地找了三位华人孩子以及我的两个女儿一本正经地聊聊他们眼中的本地同龄人。
这五个孩子中,三个是来了五、六年的PR,两个留学生。都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普通的中产阶级。
我是第一次和他们见面,初次见面便很“不礼貌”地把他们上下打量了一番。这三位男孩头发干净,利落。衣服就是普通的连帽衫或者套头毛衣。既不是饶恕文中很贵的“黑人风格的衣服”,也不是传说中滑大理工男不修边幅邋里邋遢的格子衬衫。
他们都很健谈,但是又非常有礼貌。至少在我眼里,他们谈吐得体,阳光、有进取心。
他们坦率地承认,他们的朋友圈子大多数还是背景相同的留学生或新移民。好像选择朋友的时候也没特别去做族群方面的筛选。大家都说中文,吃饭口味差不多,有共同的话题,笑点相同。自然而然就走在一起了。
印象中,本地的华人孩子是什么样的?
高冷?不爱和我们说话?不像我们这样爱扎堆?
Bill说,他们和父母朋友一家聚会的时候,他们出生在这里的孩子从来不主动和他说话,而他也不愿主动和他们说话。想象这个场景,也真是挺有趣的。我当年带两个孩子去澳洲读书的时候,亲戚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做客。我两个女儿和她俩的表哥、表弟即使坐在一张餐桌上吃一模一样的家乡菜,也不说半句话。四个孩子明明都是上海人 ,彼此有相同的语言可以交流,却装得比陌生人还陌生人的样子。我想,他们就像两根相互平行而无法相交的直线。他们看的电视节目不一样,听的音乐不一样,喜欢的明星不一样……..太多的不一样了。
饶恕的文章写道——“本来,温哥华当地会中文的孩子应该是中国留学生最容易接近的人,也应该是最能接纳中国学生的人,而现在看来,其间却是困难重重。会中文的加拿大孩子仍然是加拿大孩子,会英文的中国孩子仍然是中国孩子。如何使他们能互相认同、成为朋友,恐怕要做一个专题研究才行。” (饶恕,2018 )
深有同感,这应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方向。
虽然他们目前似乎很难成为相互认同的朋友,但是不妨碍他们彼此发现对方的优点是不是?来自北京的Nathan说,他的一位cbc室友,生活作息非常健康,早起早睡。感觉他特别自律。好吧,我的孩子最让我头疼的就是生活作息紊乱。晚上熬夜写作业,白天睡到很晚才起床。生活作息问题,真的是中国学生最大最大的健康杀手诶!
他还说道,课堂上和老师积极互动的往往是西人学生。而我们留学生即使有问题也情愿带回家自己研究解决。在专业选择方面,明显的,西人学生很多是出于真正的喜爱,而我们,更多的是为了将来的就业。
和当地的华人孩子以及西人学生相比,大部份留学生很少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不知道是不是和滑大是理工科大学有关?听说多大、UBC的中国留学生就非常热衷于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滑大三月中旬爆发的游行活动也几乎找不到一个中国留学生的身影。因为他们中,有些自认为好学校就应该有压力,有些觉得作业还来不及做,哪有时间游行啊。即使和每一个留学生息息相关的“反对涨学费”游行,中国学生有抱怨也不会参加。很多同学担心参加游行会惹事。Henry说,我是来留学的,万一出什么事就不好向国内的父母交代了。
我想,这一方面是我们这些中国家长给孩子的影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一方面,和我们从小缺少“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有关吧。
除此以外,中国留学生的另一重要特性是很少在家做饭。一,父母认为孩子孤身在外学习已经很辛苦了,尽量想吃啥就吃啥吧。二,我们中国人最喜欢呼朋唤友一起吃饭了,对不对?不然列治文的中餐馆哪会这么红火啊。三, 留学生做家务的能力确实欠缺。除了有家长宠溺的原因外,国内的学生从早到晚被学习所羁绊,从小学起,就天天像打仗,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还想让他们和老外一样让做家务挣零花钱? 他们的童年和少年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
当然,留学生出国以后,或许是环境所迫,无论是自理能力还是人际交往能力都比在国内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留学的经历或许会成为他们今生最大的财富。而且,如今这批20岁左右的留学生,和我们当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的英语基础比我们好,经济基础比我们好,他们从小到大见的世面比我们多。即使独自一人刚来到异国他乡的刹那间,也不像我们当年那样“怵”。在非母语国家求学、生活不容易,压力一定有。但,相比父母给予的生命和多么美好的青春,他们努力让压力变为动力。
两位留学生表示,大学毕业后,他们会留在加拿大找工作,然后移民。因为他们喜欢加拿大。至于融入的问题,得益于滑大的“COOP ”机制,他们已经实习过四、五次了,和同事们相处也很愉快,下班后经常和同事们一起出去聚餐。只是,英语总是带着口音。这又如何呢?加拿大是个多元的国家,带口音的人比比皆是。
这一切,貌似非常美好,和大家眼里的中国留学生形象格格不入,是不是?我想,这是我的局限性所致,因为,我在这里,只能看到这样子的留学生而已。
就和为什么滑大学生自杀事件之后,海外中文公众号一窝蜂地认为自杀的一定是“中国留学生”是一回事。我们都只看到了自己眼里的一部分。
我女儿在温哥华上高中时,我也见过很多华人们眼里的中国留学生——理着奇怪的发型,穿着昂贵的潮牌衣服,开着名贵的跑车,走路带风、考试作弊,一不高兴就来一场情杀案。 他们的父母无一不是天真地认为,在国内读不好书不是孩子的问题,不是父母的问题,而是教育制度的问题。
高调做派的这些少年人,俨然成了很多人眼里的“留学生”代表。我想告诉大家,其实,有很多认真读书、努力融入的中国留学生,带着“改变生活”的期待,来到加拿大。虽然,今天的他们还是很“亚洲”,但我相信,十年后,他们一定会保留着“亚洲”好的文化,在加拿大这块多元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而两根看似平行的直线,其实并不平行,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距离,它们总有一天会相交。
点击阅读相关文章:
0人跟帖 | 0人参与 | 注册 | ||||
网友评论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留洋派立场。 |
热门跟帖 |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3.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